《人·地·社会——太舞跨学科研讨会》会议简报(二)

发布日期:2017-09-28    来源:

2017年7月3-5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瑞意高等研究所在张家口市崇礼区太舞小镇举行《人·地·社会—太舞跨学科研讨会》。

曾毅教授介绍北大国发院“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调查从1998年开启至今,已经开展了7次全国性的追踪调查,累计入户访问9.68万人次,同时访问了2.67万位65岁以上已死亡被访老人的死亡者的直接家庭成员,搜集了老人死亡前健康状况、医疗和照料成本与生活质量等详细数据。

目前,CLHLS 已成为国际学界公认、世界上健康老龄调查中高龄老人(最需照料)样本最大、数据信息十分丰富和研究潜力巨大的项目;被访百岁老人样本量等于美国的2.7倍,稍多于欧洲各国百岁老人样本总和。

通过比较1998、2008年CLHLS数据发现,尽管与1998年相比较,我国2008年80-89岁、90-99岁和100+岁三个年龄组高龄老人死亡率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残障比例都显著下降。但高龄老人躯体活动能力和认知功能的残障比例比,以及自评健康良好和自评生活满意比例较1998年却出现了显著下降。国外学者研究发现,随着医疗进步和生活水平提高,高龄老人日常生活辅助设施条件改善,导致死亡率下降和日常生活能力残障比例下降,即“胜利的胜利(success of success)”。同时,健康较差高龄老人存活率提高,即不少按以前条件早已死亡的高龄老人被“救”下来了,导致高龄群体平均躯体和认知功能残障率增高;给家庭和社会长期照料带来严峻挑战,即 “胜利的失败(failure of success)”。调查团队今年3月在《柳叶刀》上发表的论文认为“胜利的失败”理论解释过于悲观,我们建议将它修正为“胜利的成本”理论,并将“胜利的胜利”相应修正为“胜利的效益”;即用经济学的“成本效益”理论解释经济社会发展导致人口老龄化进程中的“得”(即寿命延长和生活自理能力残障率下降)和“失”(即高龄老人认知功能和生理功能平均水平下降)。因此,必须加强社会养老服务和家庭照料支持,但这只是治标,而治本之道是更加有效的个体化主动健康干预,积极改善亿万老人的健康状况。

世界各国研究均表明,不同个体的健康和寿命差异是由社会、行为、环境、遗传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共同决定的。很多相关基因在遇到特定环境时,其表达方式得到改变,其作用被启动或被加强或被削弱,进而影响健康。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环境-遗传交互作用研究。

关于遗传-环境交互作用对老龄健康影响的问题,近期已有一些研究成果:1)通过GWAS,在中国高龄老人中发现了11个和长寿相关的位点,其中新发现2个位点达到GWAS显著性水平(P<5x10-8);在此之前欧美各发现一个达到GWAS显著性水平的长寿相关位点;2)饮茶使得FOXO3A-310、FOX3A-292、FOXO1A-266携带者认知功能障碍风险下降。3)在APOE4携带者中,居住在拥挤家庭、1999地震中房屋受损、家庭经济困难和大陆移居台湾导致自评健康差的概率分别增高478%,531%,483%和347%。4)结构方程路径分析控制ADRB2基因类型与负面情绪直接相关的混淆效应后发现:负面情绪对认知功能之间的不良影响,在携带ADRB2基因类型的高龄老人中比不携带这些基因类型的高龄老人显著大得多。

家庭户小型化和结构的变化与人口老化密切相关。根据预测,1990-2050年期间,家庭户总数增长百分比远远高于人口总数增长百分比,尤其是2030年以后虽然人口逐年减少,但家庭户数仍然显著增长。在能源、住房等许多消费对环境的影响研究中,家庭户相比个人而言是更合适的分析单位 (Bradbury et al., 2014),因为能源(水、电、做饭取暖燃料)、住房、家用车、理财、老年照料和其他社会服务,通常以家庭户为单位进行购买和消费,而非个人。例如,家庭小型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过去按人口数变化预测忽略了家庭小型化导致家庭户数及能源消费大增,将产生家用能源消费在2030年以后随人口减少而减少的误导。基于河北省数据,曾教授发现1-2人户的取暖降温、照明做饭能源消费量可能与3-5人户差不了很多,家庭户小型化使得家用能源利用率大幅降低,导致2050年人均能源消费比2010年大幅上升24.1%-57.9%。又如,家庭小型化对人口老化的影响,研究发现:1)家庭结构与代际居住安排对老年健康和女性就业会产生重要影响,如,与空巢老人相比,与子女同住(或近邻)老年人的认知功能、自评健康、生活满意都有显著的改善。相对于与父母分开居住(不近邻)的成年子女,与老年父母同住(或近邻)的成年女性不仅就业可能性和工作时长都有增加,而且自评健康良好的概率也更高。2)养育女儿在老年所得回报优于儿子在农村比城镇更明显,女性老人比男性老人更明显,高龄老人比低龄老人更明显。此外,我们还对老年家庭照料需求成本变动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残障老人增速明显高于老年人口总体增长水平、高龄残障老人增速大大快于中低龄残障老人、独居残障老人年增长率明显高于与子女一起住的残障老人、照料残障老人现金成本总额占GDP百分比增长速度大大快于残障老人总数的增长、如果老人健康(以生活自理能力测量)每年比上一年相对改善1%,那么我国2030和2050年家庭照料(不包括医疗费用)总成本与老人健康保持不变情况相比,将分别节省3,667亿元和22,194亿元。

曾教授提出五个方面政策建议:1)尽快将家庭户能源消费等微观数据在删除个人信息后向社会发布,供大家深入开发研究。2)建议借鉴新加坡对三代同堂或近邻居住家庭给予经济补助的成功经验,在大力发展社会养老同时,继承发扬中华民族家庭养老优良传统, 尽快出台优惠政策, 鼓励支持成年子女与老人同住或近邻居住模式,既显著降低人均能源消耗,促成老人晚年生活幸福和儿孙晚辈受益的“双赢”。3)建议出台优惠政策积极鼓励西北部成功迁移到东南部的中青年返回西北部故乡,或农村留守老人孩子来城镇团聚,使已分为两个小单元的家庭合并为一个三代同堂或近邻居住家庭。既减少人均能源消费,实现老人与儿孙“双赢”,又推动西北部经济发展,减少能源消费的区域分布不均衡。4)科学宣传养育女儿在老年所得回报优于儿子(尤其在农村);鼓励即使儿女双全的老人也可以自愿选择与女儿女婿一起或近邻居住,逐步改变“外嫁女儿”和歧视“倒插门女婿”的传统陋习,消除重男轻女,扭转出生性别比升高危险趋势。5)建议尽快将老龄工作系统并入卫计委系统, 组建“国家健康与家庭福祉委员会”,在生育率很低和人口老化压力加剧的新常态下,努力实现亿万家庭的和谐发展和福祉改善。

张车伟教授认为应对中国的老龄化,必须建好两个体系:养老保障体系(老年人收入保障体系)、养老服务体系(养老产业的发展)。目前,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的制度框架基本完成,从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来看,这一体系的建设应该不成问题。但是,对于如何建设养老服务体系,尚没有明晰的思路。

聂超主任介绍了华大基因的发展历程并发表了关于人类长寿问题的研究成果。

对于人类到底能活多少岁,目前在生命科学界关于寿限著名的主要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著名的生命科学家巴风提出的寿命法则:他认为哺乳动物的寿命应当是其生长期的5~7倍。第二种说法,是美国细胞学家海尔弗利克提出的生物自然寿命法则。研究发现,各种动物培养的细胞分裂次数是有规律的,分裂到一定的次数就要死亡。提出细胞分裂传代次数与细胞分裂周期的乘积即为生物的自然寿命。第三种推测寿命的方法,是按照哺乳类动物的性成熟期来推算的。哺乳类动物的最高寿命相当于性成熟期的8~10倍。在1950年以前,提高寿命的办法主要通过降低婴儿死亡率。当时,约有一半儿童会在10岁生日之前夭折。如果一个小孩能挺过青春期发作的天花、麻疹、风疹和其它儿童疾病,他们很有可能活到35岁。科学家意识到所有主要的儿童感染性疾病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外来坏基因),因此他们把焦点对准在微生物这个单一目标而不是具体某个疾病。从那时起,60岁以上的老人死亡率被大大降低,到现在80岁以上老人的死亡率也比以前进步了许多。

研究表明,热量摄入减少30%-40%,寿命延长40%;再比如白藜芦醇(resveratrol)是红酒和葡萄中一种备受关注的天然成分,在新研究中证实白藜芦醇可强有力地激活人类细胞中一种进化上古老的应激反应(Nature,2014.12);GDF11蛋白可逆转小鼠衰老迹象,改善心脏、大脑、骨骼肌功能,有可能应用于阿尔兹海默药物的开发(Science,2014.5);Elysium Health公司与MIT生物学教授Leonard Guarente共同开发抗衰老药物Basis、腺嘌呤烟酰胺(NAD)等。过度干预也是有害的,应该通过科学技术手段进行精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