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瑞意高等研究所成立并举办健康老龄化与资源环境论坛

发布日期:2015-11-28    来源:

如何破解十三五及2020以后中国土地与人口老化的挑战

——北京大学瑞意高等研究所成立并举办健康老龄化与资源环境论坛


2015年11月20日,北京迎来一场大雪,俗语讲“瑞雪兆丰年”,这句话在北大国发院的朗润园里再应景不过。在致福轩教室里,北大国发院举行了一个隆重的揭牌仪式:北京大学瑞意高等研究所成立,并举办了一场聚焦“健康老龄化与资源环境”的论坛。瑞雪与瑞意颇有几分天作之合。

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副校长王仰麟,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秘书长邓娅,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北大校友、瑞意投资集团董事长齐宏,中科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局长许瑞明等出席并见证了瑞意高等研究所的揭牌仪式。仪式由姚洋教授主持。

DSC_8949

关于十三五期间及未来更长时间中国土地管理的挑战,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瑞意高等研究所首席科学家蔡运龙,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区域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彦随,以及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土地科学中心主任李双成等一起进行了研讨。

关于十三五期间及未来更长时间中国人口健康老龄化与国家发展,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瑞意高等研究所首席科学家、健康老龄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曾毅,国家老年医学中心/老年医学研究所(北京医院)副主任/副所长杨泽教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老年心理研究中心主任李娟教授等一起进行了研讨。研讨环节均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徐晋涛教授主持。

DSC_8955
徐晋涛教授主持论坛

北京大学瑞意高等研究所由北大校友、瑞意投资董事长齐宏出资设立,落户在北大国发院。姚洋首先代表北大国发院欢迎齐宏的助研之心,并感谢林建华校长、王仰麟副校长、许瑞明局长与邓娅等领导和嘉宾来见证这一历史时刻。他简要介绍了瑞意高等研究所的宗旨与研究方向。这个研究所将重点整合北大智库资源,发挥资深学者的经验与影响力,组织高水平学术会议,探讨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曾毅与蔡运龙为首批聘任的首席科学家。

DSC_8830
姚洋院长致辞

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在致辞中表示,北大作为中国的一流大学,整个学校的历史定位就是要为国家和民族培养优秀人才,特别是为解决国家、民族、世界的一些重大问题在思想上有所贡献。北大瑞意高等研究所在这个大的定位下又有相对特别的定位和模式,与北大几年前成立的人文社科研究院有点类似,就是针对一些重大的思想理论问题,国家的重大方向性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除了发挥资深学者的作用,林建华校长也希望瑞意高等研究所的科学家能在年轻人才的发现与培养上也做出成绩,作为一个学术平台为国家发展持续发挥智库作用。林建华还特别感谢校友齐宏的贡献,北大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依然面临很多问题和挑战,实现梦想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也离不开校友的支持。

林建华说,瑞意高等研究所挂在北大国发院,因为北大国发院过去20年探索出了一条非常好的路:在研究纯粹学术问题的基础上,学以致用,把国家发展的问题从学术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帮助国家把问题真正的解决好,并从中提取出有价值的经验或理论,指导中国未来的发展,这也是对人类发展智慧的创新和补充,走出了一条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研究院应该走的路。

DSC_8853
林建华校长致辞

齐宏先生在致辞中表示,他的本科、硕士和博士都是在北大完成,北大是他唯一的母校。离开母校以后工作和创业多年,能以这样的方式重新回到校园是人生幸事,能够成立这样一样平台帮助资深教授们摆脱北大和国家退休制度带来的制约,继续为国家发展贡献智慧,这更是一件幸事。因为这些资深教授宝刀不老,不仅学术上仍处于黄金期,长期积累的研究经验价值更为宝贵。

DSC_8879
齐宏先生致辞

中科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局长许瑞明先生作为兄弟单位代表致辞。他表示,国家发展一直离不开智库支持,发展智库也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瑞意高等研究所此次论坛研讨的的两个研究方向人口健康老龄化与土地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真正影响我国人民的福祉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许瑞明也介绍了中科院在健康老龄化与土地资源管理方面的研究成果与方向探索,希望两个智库之间有更多的合作与交流。

嘉宾们致辞后又一起上台,见证了北京大学瑞意高等研究所的签字与揭牌仪式。

DSC_8937
签字仪式

在接下来的学术研讨环节,蔡运龙教授首先分享了他对中国土地管理中的几个关键问题的研究。

• 蔡运龙:18亿亩耕地红线未必科学 不能再单纯从经济价值衡量土地价值

DSC_8970
蔡运龙教授

蔡运龙表示,中国土地管理中的关键问题首先是土地供需问题。人口在增加,经济在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在变化。土地学界提出三个需求:吃饭用地、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这三个需求量都很大,关键是还会发生冲突。比如建设用地与18亿亩耕地红线的冲突前几年已经为大家所熟知。而在十三五期间和未来,中国对生态土地和环境的需求更高,城市化建设也还没有完成,仍在扩张之中,这对土地资源管理提出更高的挑战。

在耕地方面,随着1997年以来退耕还林、还草等行动的不断推进,已经退出1.8亿亩,还有4000万亩坡耕地和1750万亩沙化地也要退,18亿亩红线已经实质上失守。好在这些地在粮食出现危机时还能复耕回来。而建设用地就没有回头路。

相比建设用地,农地的产出值明显低,收益上的不平等带来很多问题,寻租严重,农地容易失守,贫富差距拉大,失地农民的就业与社保问题也是隐患,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一度高达70%的依赖,都是严重的问题。如何解决价值平衡问题是个严峻的挑战,至今未能很好地处理。

最后还有土地污染与退化问题。生态系统的退化,包括荒漠化、水土流失、石漠化、盐渍化、污染、肥力退化、山地生态退化、草原退化、湿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都很严重。

蔡运龙表示,解决这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土地制度的调整与完善。他提出三点:

第一、十八亿亩红线和占补平衡的科学性值得重新审视。与耕地面积至少一样重要的还有土地质量与生产力,即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就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要满足一个人的粮食需求需要多少耕地,这里有很多文章可以做,至少可以动态地调整。

第二、土地的产权界定与保护问题值得进一步重视。国土资源部一直强调严格耕地保护和土地管理政策,但是耕地是最容易被征用的,政策和现实存在着严重的矛盾,政策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针对这样的问题是要真正实现耕者有其田,给农民土地所有权,把土地变成农民的资产,虽然这个问题比较敏感,但需要有所突破。

第三、重建土地价值。我们以前对耕地只看中经济产出价值,忽视了生态平衡价值。如今我们提出耕地的社会保障价值。如果我们把一块地用经济产出价值、生态服务价值、社会保障价值三个维度评估,中央就可以设定一个资产负债比,然后向地方政府考核和问责。


• 刘彦随:与土地无关的3亿人需要重视

刘彦随认为,中国耕地要不要保护,怎么保护才能有效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表面上18亿亩的耕地红线背后还有很多学问。这里存在虚构耕地问题,比如坡地、污染地不应该统计在内,而且北方几个省新开发出来的耕地,生产力只有南方耕地的一半。还有一个严重的问题是耕地重心北移导致水资源的严重透支,影响整个民族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为什么保不了土地?刘彦随认为问题在于中国是长期的重经济轻社会。城市建设用地去年达到3500公顷,5.25亿亩,城镇化率达到54.7%,这背后是一年1300万人口进城,其中260万农民因失地进城,累计已经有1.12亿失地农民,1994年后出生的2亿人也没有土地。也就是说到十三五结束的2020年,可能有3亿人根本没有土地,未来的土地改革再怎么改变跟他们没关系,那么这3亿人靠什么生活,我们应该建立什么样的社会救助机制,这是一个急需好好思考的问题。再加上老龄化,中国2025年就将有3亿老人,也是财政需要负担的人。

因此,十三五如果不把土地制度搞好,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就会面临巨大的隐患。政府的底线与出发点要更多的问计于智库,问计于民。

DSC_8996
刘彦随教授

• 李双成:土地问题需要尽快摸清家底李双成在前两位教授的基础上直接分享了他的一些思考。他认为科学的决策首先基于科学的数据,一定要用科学的手段,对中国土地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尤其是耕地资源,尽快搞清楚,这是当务之急。其次,对于土地的功能认知,从政府官员和民众、学界一定要在经济价值基础上,考虑社会保障与生态价值。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懂科学,尊重科学。北京有些地方把耕地毁掉造林是恶化环境而不是改善。再次,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不能只把眼光放在中国,要放眼全球。

最后,李双成又再次强调前面两位老师的一个观点:中国在农村土地所有制的改革上一定要有所突破,这个问题敏感,但十分关键。

DSC_9000
李双成教授

• 曾毅:实现人口经济社会健康老龄化事关百姓福祉和国家发展

在健康老龄化论坛环节,瑞意高等研究所首席科学家曾毅率先演讲,他首先简述了健康老龄化研究在中国当前的重大战略意义:中国的人口老化,规模大速度快,国家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如果我们能把老龄人口的健康状况平均每年改善1%(这已经相对保守,西方发达国家改善速度达到每年2%),到2050年也能为家庭照料节约成本2.2万亿,这里还不包括医疗成本。加上会更惊人。

中国必将进入一个老龄社会,问题是怎么进入一个健康的老龄化社会,这里不仅是人口结构问题,还有经济社会体制政策等一系列问题,即人口经济社会健康老龄化。如果只是研究如何照料老人,只是治标之方。研究如何让老年人更健康才是治本之策。综合各国在老龄健康跨学科研究方面的新动态和进展,共同的发现是:不同个体的健康和寿命差异是由社会经济、行为、饮食营养、环境、遗传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共同决定的,而交互作用至关重要。很多相关基因在遇到特定环境时,其主要作用就会改变,有的变好,有的变坏,从而影响人的健康。因为交互作用的研究特别重要,这就需要交叉学科的协同。比如,喝茶或锻炼对FOXO基因的携带者和非携带者的正面效果不同。同样的精神和生活重压对APOE4基因携带者和非携带者的负面影响也不同。因此,更有效的老龄健康干预必须考虑老人的遗传基因类型。

DSC_9042
曾毅教授

受多个基金会的联合资助,曾毅团队从1998年开始在全国22个省进行了7次“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一共入户访问9.7万人次,其中包括了1.6万人次百岁老人,2.3万人次90-99岁老人,2.6万人次80-89岁老人,2.0万人次65-79岁老人,1.2万人次35-64岁中年人。入户调查了他们的社会经济状况,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健康状况,饮食习惯,生活照料等等。还访问了2.67万人次65岁以上死亡老人的家属,搜集了非常详尽的这些老人死亡以前的健康状况,目的就是要研究为什么有些老人死的很平安,有的老人死的很痛苦。每个人都是要死的,但死的平平安安就好一些。

入户访问时,曾毅团队还收集了将近2.5万份被访者的遗传DNA样本,其中包括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百岁老人和90-99岁、80-89岁高龄老人的遗传样本。另外还加上年轻老人和中年对照组。

曾毅还报告了应用“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数据,进行人口健康老龄化政策相关研究的几个案例。

其一,农民养育女儿在老年所得回报优于儿子,城镇也一样,只是不如农村明显。很多农民重男轻女,想办法生儿子,但非常扎实的数据分析表明,女儿孝敬父母的指数,失能老人对女儿女婿照料的满意度比儿子高出很多。养女儿的优越性在农村比在城镇更显著,在高龄老人比低龄老人更显著。对此的政策建议是尽快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同时宣传科学,改变儿子才能传宗接代的错误观念。

其二,与空巢老人相比,与子女同住或近邻居住的老人,其认知功能改善,自评健康良好,生活满意显著提高。同时,跟父母一起住或近邻居住的女儿和媳妇就业率也显著提高。对此的政策建议是:鼓励三代同堂或近邻居住。新加坡对这种居住发放适当的补贴,值得借鉴,有利于实现幸福家庭的中国梦。

其三,研究还发现女性高龄老人是弱势中的弱势,必须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

其四,在儿童时期如果生病得到充分治疗,到高龄时期生活能力丧失和认知障碍的风险将显著下降。因此,健康必须从娃娃抓起。

其五,正面、乐观的面对生活压力和疾病可以使人长寿。乐观心态是健康长寿的秘诀。

其六,社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对老人的大多数健康指标都有独立显著的影响。比如,空气污染使老年人虚弱指数显著上升,生活自理能力受损和认知功能受损的发生率显著增加。过高或过低的气温也负面影响老年的健康。社会经济对老年人健康有明显影响。人均GDP和当地就业率提高有助于老人的健康改善。这项研究在2012年获得美国公共卫生学会“美国公共卫生学刊”的最优论文奖。

曾毅教授还分享了一个新的研究结果:近十年中国高龄老人的自报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每年都在改善。但实际测试的高龄老人的躯体活动能力反而下降了。两个结果并不矛盾,原因是,生活水平提高(如洗澡上厕所室内外活动条件改善)使高龄老人自报生活自理能力改善,但是医疗技术的进步使原来技术条件下可能死亡的老人活了下来,拉低了实际测试的高龄老人的躯体活动能力指数。因此,我们必须努力研究如何使亿万老人在寿命延长同时,健康状况也得到改善,即实现健康老龄化。

最后,曾毅教授简要汇报了下一步的研究展望。目前北京大学和中科院等单位的相关一流专家学者们正在讨论建议“十三五”健康老龄国家重点专项,旨在更加有效改善亿万老人健康状况,促进中国的人口经济社会健康地老龄化。

• 杨泽:不健康的老龄化干扰经济发展

杨泽教授表示,中国未富先老,带来很多问题,其中健康是个大问题。老年人会患1到数种重大疾病,包括肿瘤、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心脏病等。这些疾病都非常烧钱,一个人一年能花掉过去数十年创造的价值,这对未来的GDP是很大的下拉,而不是提升。去年的新农合支出已经远远超过卫计委的预算。中国到2020年要实现小康梦,意味着贫困人口和老年人健康都必须达标。减贫的目标已经很明确,老年人的健康也在十八大里明确提出,因为处理不好,其对经济的发展的干扰特别大,将耗费大量的资源。

除了战略问题,战术上对长寿老人加强研究也很有价值。我的研究组长期调研的广西巴马是长寿之乡,除了对这里的环境进行研究,老年人的基因研究也很重要。在老人离世之后,采集他们的细胞将来持续进行基因和代谢学研究,这是造福全人类的事情,也是曾毅教授团队的高龄老人血样与长期跟踪调查数据库采集的伟大价值所在。

• 李娟:痴呆老人占比4.2% 每年花费1600亿

李娟教授从老龄人口心理健康研究方面的研究对曾毅教授团队的一些研究做了回应。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心理健康将成为健康的基石。过去只强调身体健康,其实身心是密切交互的。老年期的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都是身心交互作用的疾病。曾毅教授的研究表示,如果老人的健康状况指数平均每年提升1%,累计下来能为家庭和国家节省数万亿的照料成本,这是有根据的。以痴呆为例,患病率在4.2%,每年在痴呆疾病上给国家造成的开支高达1600亿。

中国当前的心理健康状况曲线上两头被低估,一个是青少年时期,再一个是在高龄,高龄是弱势中的弱势,在75岁80岁以后,抑郁者占到4成。

DSC_9107
李娟教授

改善中国老龄人口的健康状况需要早识别,早干预,包括对老人进行认知的训练,身体的训练,还有社会情绪的辅导。与曾毅教授团队关于乐观心态是健康长寿秘诀的发现类似,国外对修女一生健康的研究也表明,乐观是长寿最重要的的影响因素。

面向未来,李娟希望能推进脑健康标准的研究,就像高血压一样,能有个相对明确的标准,偏离标准就要进行干预。

两个论坛都还在嘉宾演讲结束之后回答了现场听众的提问,尤其是很多提问者本身也是教授或研究员,使整场研讨会都保持着高水平的交流。